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指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觉通路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再对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包括:介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简称“感统”。 感觉统合理论由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爱尔丝(AyresA.J)于1969年首先系统提出。1970 年欧美、日本先进国家,问题儿童日趋严重,经数百位专家共同研究,终于 1972 年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爱尔丝博士 (J.Ayres) 根据脑功能研究,提出感觉统理论。爱尔丝博士认为感觉统合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做出正确反应。感觉统合术语广泛的应用与行为和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有关,也就是说感觉统合的理论是由脑神经神经生理学基础发展而来。 简单地讲,感觉统合是一种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都不能发展。我国的有关研究表明,在儿童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常者占 10-30% 。感觉统合失常的罪魁祸首,是都市化生活和小家庭制度。感觉统合不足造成的行为失常: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笨手笨脚、严重害羞等,一直困扰着老师和家长。爱尔丝博士提出的感觉统合治疗方法为这些儿童提供了矫治的机会,也解决了家长和老师为高智商低成绩儿童现象的烦恼。最新研究调查中国大中城市孩子感统失调率达到80%其中30%为重度感统失调。 三个主要感觉系统 感觉系统 接收器 功 能 1、触觉 散布在全身皮肤上 保护、防御及辨识、识别 2、前庭平衡觉 内耳的平衡器 维持姿势、保持平衡状态及提供安全意识并能感受加速、减速的变化 3、本体觉 全身的肌肉、关节及韧带 维持姿势、控制力度及感应动感 触觉的接收和功能 • 借助全身皮肤的神经细胞 – 感觉功能 – 防御和保护功能 – 肌肉及心理放松 – 传递个体间情感 – 奖惩功能 前庭平衡觉的接收和功能 • 通过内耳的三个膜半规管和耳石 – 维持正常的姿势 – 运动发展的基础 – 促进大脑发育 – 维持个体清醒和警觉状态 – 影响情绪行为及社会交往 本体觉的接收和功能 • 通过肌肉、筋腱(韧带)及关节周围的神经接受器 – 感受运动状态 – 促进运动发展,提高行为表现力 感觉统合失调主要表现 触觉过分敏感: • 对别人的触摸十分敏感,心理上总有一种担心害怕、易受惊的感觉。在学习与生活 中则表现为好动、不安、办事瞻前顾后,怕剃头、怕打针。 • 这些孩子表现为紧张、孤僻、不合群、爱惹别人、偏食或暴饮暴食、脾气暴躁、害 怕陌生的环境、吃手、咬指甲、爱哭、爱玩弄生殖器等。 前庭平衡功能失常: • 表现为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比一般孩子更容易给 家长添麻烦,挑三拣四,很难与其他人同乐,也很难与别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虑别人的需要。有些孩子还可能出现语言发展迟缓,说话晚,语言表达困难等。 • 在学习与生活中常常观测不准距离,做事时协调能力较差,甚至穿鞋子也会在不知 不觉中将鞋左右穿反。由于距离观测不准,会让孩子无法正确掌握方向;会让孩子对事物的兴趣逐渐减少 本体感失调: • 表现为缺乏自信,消极退缩,语言表达能力差,手脚笨拙等。 • 上体育课时不会跳绳,跑步时动作不协调不准确;上音乐课时,常常发音不准。甚 至与人交谈、上课发言时口吃等。 视觉感不良: • 尽管能长时间地看动画片,玩电动玩具,却无法流利地阅读,在阅读时,常会出现 读书跳行、翻书页码不对、甚至不认识字,学了就忘,写字时偏旁部首颠倒,经常多字少字;演算数学题时不会做计算,常抄错题等,从而造成学习障碍。 • 视觉统合失调的学龄儿童,时间久了,会造成孩子跟不上学习进度,在心理上产生 自己不如他人的自卑感。 听觉感不良: • 别人的话听而不见,丢三落四,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等。 • 上课时总是东张西望,老师讲的知识一点也听不进去。平时家长喊他,他也不在意。 同时,这类儿童记忆力差。这种现象如不纠正,时间长了,孩子会在心理上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厌学逃学。 动作协调不良: • 表现为平衡能力差,容易摔倒,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会滚翻、系鞋带、骑车、跳绳 和拍球等 感觉统合失调的不良后果 • 感觉统合失调问题在孩子幼年时也许不会表现出来,到了学龄期,就会在学习能力和性格方面表现出这样那样的障碍。尤其突出的是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方面的问题。 感统失调主要原因分析 • 生物学方面(先天) – 遗传/脑损伤/生化失调/内分泌失调/铅含量过高 – 早产/剖腹产/疾病感染/脑外伤 • 养育方面(后天) – 活动空间狭小或依赖学步车,导致爬行不足; – 过度保护或管束过严; – 缺少同伴群体; – 缺少户外活动和各种运动; – 过早进行认知教育; – 电视、游戏机成为儿童主要的玩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