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日常护理中,发烧是最常见,最令家长担忧,却又最让家长迷惑该如何治疗的,当下,孩子发烧的成因越来越多样,各种原因都能引起发烧,因此,家长能否掌握一些解决孩子发烧的方法尤为重要。 孩子发烧怎么办? 1.孩子风寒发烧 ①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风寒发烧 风寒发烧的中医辨证要点:清鼻涕,清稀痰,淡红舌,不出汗。 判断孩子是否风寒发烧,一定要完全符合以上证型,才可以确定,只要有一个不符合就要继续辨证,比如说孩子的鼻涕、痰液不是清稀的,而是黄的,就说明是化热了;或者孩子的舌头是红色的,也说明是化热了;或者孩子老是出汗,也不是风寒发烧,家长一定得综合起来判断才行。 ②治疗孩子风寒发烧的食疗方:葱姜豆豉汤 配方:葱白1 段(留根须)、生姜2片(带皮)、淡豆豉(药店买)5 克。 用量:三岁以内的孩子,一次喝小半碗。三岁以上的孩子一次喝半碗。六岁以上的孩子一次可以喝多半碗或者一碗。酌量频服,服后汗出热退即可。 具体方法:葱白切成3厘米长短的一小段,鲜姜切成一元硬币大小、薄厚的2片,放5 克淡豆豉,煮开锅后再熬5分钟即可。饭后半小时左右服用。 2.孩子风热发烧 ①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风热发烧 风热发烧的中医辨证要点:黄浊涕,黄黏痰,红肿痛(舌头、咽喉、扁桃体、淋巴结),微有汗。 ②治疗孩子风热发烧的食疗方:菊薄豆豉汤 配方:菊花6克、薄荷6克、淡豆豉5克。 用量:三岁以内的孩子,一次喝小半碗。三岁以上的孩子一次喝半碗。六岁以上的孩子一次可以喝多半碗或者一碗。酌量频服,服后汗出热退即可。 具体方法:菊花、薄荷、淡豆豉用水煮,煮开锅后再熬5分钟即可。饭后半小时左右服用。 3.孩子积食发烧 ①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积食发烧 积食发烧的中医辨证要点:不想吃,肚子胀,口异味,红厚黄,便不调,睡不香。 事实上,除了上边提到的三点之外,积食的症状还有:呕吐酸臭或不消化食物、口腔溃疡、手足心热、汗出以及过敏等,但这些都不是必然出现的,所以家长主要还是以上述三组症状作为判断证型。 ②治疗孩子积食发烧的食疗方:山楂陈皮大麦汤 配方:山楂8克、陈皮6克、大麦8克。 用量:三岁以内的孩子,一次喝小半碗。三岁以上的孩子一次喝半碗。六岁以上的孩子一次可以喝多半碗或者一碗。酌量频服,服后汗出热退即可。 具体方法:山楂、陈皮、大麦用水煮,煮开锅后再熬5分钟即可。饭后半小时以上服用。 4.孩子夹惊发烧 ①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夹惊发烧 夹惊发烧的中医辨证要点:惕哭闹,睡不安,手足动。 ②治疗孩子夹惊发烧的外用疗法:菊花枕 用药:100克白菊花、100克绿豆衣、200克蚕沙。正规中药店可买到。 菊花枕是治疗孩子惊吓上火的一个特别好的外治方法,源自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专门针对小儿容易化热生火的体质特点而制。 5.孩子寒包火型发烧 ①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寒包火型发烧 一般情况下,孩子发烧的初期多是风寒发烧,但如果孩子的体质偏热或治疗不当,便可能很快转变成风热发烧,这个由风寒发烧向风热发烧转变的中间状态,就叫作“寒包火型发烧”,又称外寒内热型发烧。“寒包火”,顾名思义,就是寒在外、火在内,内火被外寒给包住了。此时,孩子的皮肤肌表是风寒发烧的特点,表现为发烧、不出汗,但再往里走就表现为风热发烧的特点了,表现为鼻涕、痰变黄变稠,舌头变红,舌苔变黄。同时,咽喉、扁桃体、淋巴结也可能变得红、肿、痛,并且因为风寒邪气入里化热,所以孩子也可能会出现心烦哭闹等症状。 ②治疗孩子寒包火型发烧的中成药方:麻杏甘石颗粒 孩子有寒包火型发烧,家长可选择麻杏甘石颗粒。 具体用量:一般情况下,三岁以下的孩子一次吃成人的三分之一量,三岁以上六岁以下的孩子一次吃二分之一量,六岁以上的孩子按成人量服用。服至微微汗出烧退后即可。 6.孩子少阳发烧 ①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少阳发烧 首先是往来寒热——孩子一会儿感觉到冷,一会儿感觉到热,或一会儿发烧,一会儿又不烧了,这就叫往来寒热。除了往来寒热外,孩子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口苦、嗓子干或红肿、眼睛发红、发酸、看东西有黑影,或者常常流泪,以及耳痛、耳痒、耳聋、心烦哭闹、不想吃饭、舌边尖红、苔白微黄等症状。 少阳发烧的症状比较多,也比较杂,不一定会全部出现。一般情况下,如果孩子发烧后,以上症状中有三个症状同时出现,比如往来寒热、恶心、口苦,或发烧、呕吐、嗓子干等,那么我们基本就可以判定这个发烧是少阳发烧了。 ②治疗孩子少阳发烧的中成药方:小柴胡颗粒 和解少阳,可以给孩子服用小柴胡颗粒。 具体用量:一般情况下,三岁以下的孩子一次吃成人的三分之一量,三岁以上六岁以下的孩子一次吃二分之一量,六岁以上的孩子按成人量服用。 7.孩子寒湿发烧 ①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寒湿发烧 寒湿发烧,除发烧本身外,首先的表现便是头痛昏重。如果孩子在发烧的同时总是抱着头,或者总敲头,那么我们就要考虑,这个发烧可能是寒湿发烧。同时,孩子还可能会出现胸脘痞闷、不想吃饭、上吐下泻等症状,都是湿浊之气影响胃肠功能的表现。吐泻,是身体本能地想把寒湿之气排出去;不想吃饭、胸脘痞闷,也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症状也可以辅助家长判断孩子是否是寒湿发烧,比如身体倦怠、肌肉发疼、干什么都懒得动等。因为引起发烧的是寒湿性的邪气,并且孩子脾胃的阳气也比较受伤,所以寒湿发烧的舌象是偏淡色的胖大舌、白腻苔,并且水滑。舌苔水滑的原因是因为孩子的体内有湿邪,那么,白腻是什么意思呢?苔白,说明体内并没有热,邪气是偏寒性的;苔腻,则是因为有湿浊之气盘踞在体内,所以在舌面上表现为厚厚的、非常致密的一层舌苔,就像奶油雪糕一样。 ②治疗孩子寒湿发烧的外用疗法:藿香正气水贴肚脐 可以用卫生棉球蘸藿香正气水后,用胶布固定贴在孩子肚脐上。藿香正气水里有很多祛寒除湿的药物,寒湿之邪一除,则发烧、头重如裹、胸脘痞闷等症状自然就好了。 用藿香正气水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 一是藿香正气水里有酒精,孩子皮肤很娇嫩,尤其是肚脐则更为娇嫩,因此贴上去孩子可能会感觉到刺痛。所以,如果孩子还小,可以用藿香正气胶囊,把胶囊里的颗粒倒出来,用温水调匀以后贴肚脐。 二是贴到孩子微微汗出,不发烧就可以了,不可贴太长时间,否则容易上火。 8.孩子湿温发烧 ①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湿温发烧 湿温发烧的症状,基本上就是风热发烧、少阳发烧和寒湿发烧的结合,如往来寒热、微有汗出、流黄涕、头重如裹、胸脘痞闷、恶心、吐泻、倦怠身疼、口苦、嗓子干或红肿、眼睛发红、发酸、心烦哭闹及不想吃饭等。湿温发烧后,因为邪气化热的缘故,所以虽然舌头也胖大,但却不像寒湿发烧一样颜色偏淡,而是要偏红一些,尤其是边尖较红。同时,舌苔也不再是白腻水滑,而是变为白中带些黄色发腻了。 ②治疗孩子湿温发烧的外用疗法:用小柴胡颗粒、藿香正气水给孩子贴肚脐 孩子湿温发烧用小柴胡颗粒兑藿香正气水给他贴肚脐即可。如果孩子能口服这两味药,就更好了。 口服用量:一般情况下,三岁以下的孩子一次吃成人的三分之一量,三岁以上六岁以下的孩子一次吃二分之一量,六岁以上的孩子按成人量服用。 9.孩子营卫不和型发烧 ①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营卫不和型发烧 事实上,还有一种发烧,也是流清稀的鼻涕,吐清稀的痰,舌头也是淡红色的,但是却会出汗,并且是时不时地出虚汗,出得还挺多,烧却怎么也退不了,同时,还伴有怕风、鼻子堵等症状。 ②治疗孩子营卫不和型发烧的中成药方:桂枝颗粒 营卫不和型发烧,可以服用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的方子桂枝汤做成的中成药——桂枝颗粒。 具体用量:一般情况下,三岁以下的孩子一次吃成人的三分之一量,三岁以上六岁以下的孩子一次吃二分之一量,六岁以上的孩子按成人量服用。 喝完桂枝颗粒后,再喝点儿热大米粥,然后盖上被子好好睡上一觉,待周身微微汗出后,烧自然就退了。 10.孩子阳虚发烧 ①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阳虚发烧 首先,孩子也发烧,并且像风寒发烧一样不出汗。同时,孩子还会表现得比较怕冷——虽然风寒发烧的孩子也怕冷,但并不像阳虚发烧这么厉害——总喜欢在暖和的地方待着,总喜欢用衣服或被子捂着身体以保暖。此外,孩子的状态也会变得很“蔫儿”,面色也不是红扑扑的,而是有些淡白,没有光泽,甚至晦暗,而不像风寒发烧的时候,孩子的面色基本正常,精神也好,该吃吃、该睡睡、该玩玩。除此之外,舌象也很重要。风寒发烧的时候,孩子的舌象是淡红舌、薄白苔,但是阳虚发烧时,就一点儿也不红了。因为孩子的阳气偏虚,热量偏少,所以舌头的颜色也比口腔黏膜内壁的颜色要淡,舌苔也发白。 ②治疗孩子阳虚发烧的中成药方:麻黄细辛附子颗粒 阳虚发烧的中成药可以选择麻黄细辛附子颗粒,也是医圣张仲景的方子。 具体用量:一般情况下,三岁以下的孩子一次吃成人的三分之一量,三岁以上六岁以下的孩子一次吃二分之一量,六岁以上的孩子按成人量服用。 11.孩子气虚发烧 ①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气虚发烧 首先,就是感到非常乏力、倦怠。孩子可能不会说自己乏力,但如果孩子总喊累,玩一会儿就玩不动了,就基本可以判定他是气虚了。孩子还会经常地出虚汗——因为气虚,所以不能正常地收摄汗液,导致虚汗涔涔。同时,因为气虚不能很好地推动血液到面部,所以孩子的面色也偏白,并且缺少光泽,就像扑了一层粉似的。除此之外,因为气虚发烧并没有热邪的困扰,所以孩子的舌头也偏淡,并且舌苔也发白。 气虚发烧最主要的表现是乏力、倦怠,并且舌头也比营卫不和型发烧要更淡一些,面色也偏白,缺少光泽。此外,气虚发烧和阳虚发烧也需要注意鉴别:阳虚发烧虽然也精神倦怠、乏力,但是不出汗,而气虚发烧则常常地冒虚汗。 ②治疗孩子气虚发烧的中成药方:玉屏风颗粒 孩子阳虚发烧,还可以服用玉屏风颗粒。 具体用量:一般情况下,三岁以下的孩子一次吃成人的三分之一量,三岁以上六岁以下的孩子一次吃二分之一量,六岁以上的孩子按成人量服用。 这个药比较好,如果孩子虽然没有发烧,但一有风吹草动就容易发烧,也可以吃它,能起到预防感冒的作用。但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玉屏风颗粒一定得是在孩子舌淡苔白、并且总是乏力、出虚汗的情况下才可以服用,如果孩子的舌头是红的,舌苔是黄的,或者并不乏力、冒虚汗,就不太适合了,否则容易上火。 其实,与其治疗已经形成的疾病,还不如在没有生病,或者即将生病时,就预先发现,并防患于未然,让它没有机会发展成疾病。事实上,这要比知道如何治病更加重要。预防孩子发烧,不外乎就是用中医理念去指导孩子的饮食起居、穿衣吃饭,等等。 温馨小贴士:酒精擦身降温,很危险! 深圳儿童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主任何颜霞透露,男童死亡的罪魁祸首就是工业酒精,工业酒精里含有甲醇,甲醇有较强毒性,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影响很大。它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摄入都会产生毒性反应,急性中毒症状包括头疼、恶心、胃痛、疲倦、视力模糊以至失明,继而呼吸困难,最终导致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男童皮肤非常幼嫩,很容易吸收甲醇,而这种物质对脑部神经系统的危害可以说是致命的,因此孩子送院时脑部已经丧失功能,情况比植物人还糟。 这则新闻所反映的问题,其实并不仅仅在于工业酒精。即使使用看起来“相对安全”的医用酒精或白酒,酒精擦浴依然可能导致孩子酒精中毒,“退烧首选物理降温”的观点并不正确。 各种物理降温,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物理降温的方式很多,包括减少衣服、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袋冰敷、退热贴、吹风扇、开空调等等。原理是通过皮肤和外界环境接触,借助流动的水或空气将人体热量带走,达到退热的目的。 擦浴利用水和身体的温差以及水的蒸发来带走热量,温差小了效果不明显,温差大了又会引起身体不适,发烧的孩子很多都昏昏沉沉想睡觉,谁会乐意这时被人用凉水擦来擦去?温水擦浴却可能让孩子更难受,而且这种降温的效果差,持续时间短,自然不是一个好的治疗方式。 至于冰袋冰敷、退热贴这样的小面积接触皮肤的降温方式,既不能明显降温又可能让孩子不舒服,自然应该放弃。 而酒精擦浴虽然可以降温,但酒精也可通过皮肤吸收,带来中毒隐患,因此应该禁止。在以往的文献中,也曾报告过若干酒精擦浴导致婴幼儿急性酒精中毒的案例。 当然,上面这些建议,都是建立在“退烧的治疗目标是提高舒适度”这个医学界的主流观点之上的,这一点可能并不是所有医生都会认同。作为家长,如果你非常担心退烧药的副作用,情愿孩子忍受不适去获得擦浴那点降温效果,那也是自己的自由。 关于物理降温,看看各国(地区)权威机构的态度 孩子发烧了,不少家长会选择给他擦个澡降温,或者用冰袋敷一敷头。这些物理降温常被认为是有效又安全的退烧方法,但事实上,许多权威专业机构都指出,它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1.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发布时间:2008年11月) 物理降温效果不及退热剂,可作为辅助退热方法,物理降温与退热剂联合应用时,体温下降快于单用退热剂,高热时推荐使用退热剂同时联合温热搽身的物理降温方法。 2.美国儿科学会旗下的科普网站healthychildren.org(最后更新时间:2013年5月) 大部分情况,让发烧的孩子更舒服的最方便方式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然而,有时候你可能想结合温水擦浴或只想温水擦浴。比如知道孩子对退烧药过敏,或者不能耐受(罕见),可以优先选用擦浴。如果发烧让你的孩子极度不适,或者孩子呕吐,可建议配合退烧药使用擦浴。 3.香港卫生署(最后修订时间:2013年8月) 温水浴并不能帮助宝宝退烧,但若宝宝有以下情况,很多人都会给宝宝泡温水浴来令他舒服一点:①不能服用口服药物;②服药后呕吐;③表现烦躁或非常不适。 4.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指南(最后更新时间:2013年5月) 温水擦浴不推荐用于治疗发热。 5.加拿大儿科医生协会(最后更新时间:2013年9月) 不推荐给孩子温水擦浴,酒精浴或擦浴。 6.第19版《尼尔森儿科学》(出版时间:2011年) 不认为温水浴和冷毯这样的物理方式对退热有效。 7.美国儿科学会《儿童发热与退烧药的使用》指南(发布时间:2011年3月) 我们并不清楚把体温降到正常是不是就改善了孩子的舒适度,外部降温方式,比如温水擦浴,可以降低体温但提高不了舒适度。 看看这些专业机构的意见,即便是最暧昧的中国指南,也只是说物理降温可以作为辅助退热方法,而且这还是2008年的观点。至于温水擦浴,境外的机构要么明确说没用、不推荐,要么说在退烧药不能用的时候才可以考虑,或者在烧得太厉害孩子非常难受的时候配合退烧药用一下。 一个可以借鉴的方法:湿毛巾绑腿退烧法 下面是来自一位妈妈吴翠萍的文章: 德国小儿科医师会免费为父母开设一堂“就医前的居家护理”课程,教导父母一些处理感冒小症状的方法,其中最有趣的一项就是:“绑腿退烧法”。 将两条毛巾以接近身体温度的温水浸湿,之后稍微拧干、摊开。将毛巾逐一缠绕在孩童的小腿上,待二十分钟后解开,接着以干毛巾擦干。 我试过好几次,果真有效! 我曾经请教德国婆婆,原来这是德国家长们都会的发烧护理法。其中,温毛巾以温度舒适、不惊扰孩子为原则,藉由毛巾的冷却过程,缓缓带走身体的高温,因为简单易行,所以最为普遍。 具有中西医师双资格的中医师陈勇利指出,经医师诊治及指导下,裹腿退烧法不失为简易的退烧方法。但操作时必须注意几个重点: 毛巾要微湿,水分才能充分接触到皮肤。 不可绑得太紧、以免造成下肢循环不佳,也不可绑得松垮垮的、以免水分接触不良。 水温要与体温类似,以免惊动小朋友。 定期更换毛巾、以求热交换效率高。 如果小儿热度过高、过快,则可以将两条毛巾直放在背部脊椎两侧,以求效率增加。 学几招推拿也能退烧 小儿推拿中有一些手法退烧效果不错,家长们不妨学习一下。每天推两三次,每次各推100~300下。 清天河水(在小臂内侧正中,用拇指或食、中二指从腕横纹推向肘横纹) 退六腑(小臂靠小指一侧,从肘推向腕) 推天柱骨(从颈后发际正中向下推至大椎) 孩子反复发烧的原因 1、非感染性发热:非各种传染病引起的,无菌性物质或各种炎症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 2、不明原因发热:广义不明原因发热的概念是指所有的不明原因的发热者。但在临床上还采用发热的狭义概念, 即不明原因发热。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在38。5℃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 3、中枢性发热:是指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异常所产生的发热。对其诊断之前应严格除外全身性或局部性炎症所致的发热, 并除外其它发热病因。颅内疾病伴有发热时多为危重病例, 其中大部分患者的发热是因颅内炎症、肺内感染、泌尿系感染所致。对于难以解释的中度体温升高, 一时查不出感染源或感染的原因者, 不能轻易认为是中枢性发热。应反复寻找全身或局部性感染原因以除外之, 并注意有无药物热及其它发热的原因。 4、持续性发热:当口温高于37。3℃或肛温高于37。6℃,一日间的变化超过1。2℃,即称之为发热。按照发热的高低,可区分为下列几种临床分度:低热37。4℃~38℃ 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以上,持续4周以上,为持续性发热。 |